Industry Watch

北国咨观点

北国咨观点 | 国内新型储能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对北京的启示

发布日期:2025-07-21

来源: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京津冀协同的背景之下探索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新型储能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对北京提出有益借鉴。

一、国内重点区域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模式

(一)长三角地区——多元驱动、协同共赢的发展模式

打造差异化的产业布局。长三角地区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完善、科教创新资源丰富、资本市场活跃、支持政策频出,成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重要集聚区,一批产业链龙头及创新企业在集群土壤中孕育壮大,为长三角打造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1 长三角地区新型储能产业重点布局情况


表格信息来源:北国咨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多元竞合”技术路线加速发展。长三角地区高校数量众多,研发单位分布相对广泛,各个省都在积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聚焦各自重点领域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区域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发展、加快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表2 长三角地区新型储能科技创新情况


表格信息来源:北国咨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多场景融合探索新型商业模式。长三角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在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站、数据中心和工业园区等多个城市运行场景均催生了大量的能源需求。推动储能技术与区域城市运行多层面深度融合,有效地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探索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如浙江省工商业储能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或融资租赁等商业模式,在政策补贴加持下,浙江省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投资“最热”的地区。安徽省在光储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场景示范引领作用。上海在探索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方面的先行先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如“数据中心+储能”领域的腾讯青浦数据中心光储项目、“商业综合体+储能”领域的纬景储能零碳智慧综合能源中心等都在全国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持续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从产业链的联动看,长三角地区形成区域间产业合作,如江苏聚焦储能设备制造,浙江输出系统集成技术,安徽重点在光储配套,上海主导研发与国际合作。长三角各区域积极推动政策与标准协同,如上海在碳足迹管理体系、碳金融产品、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等方面为长三角电力互济提供了示范。安徽牵头编制长三角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案,协同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从下一步发展来看,长三角将在产业链、创新、示范场景、要素保障等方面深入合作,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珠三角地区——以市场机制激发产业“百花齐放”

珠三角是国内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最成熟的地区之一,覆盖了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作为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珠三角电力市场需求旺盛、峰谷电价差较大,为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性条件。

积极打造储能产业“链主”企业。新型储能产业具有跨领域、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的特点,且门槛较高,广东省以政府、国资、国企牵头积极布局链主企业,打造产业生态。广东省工信厅2023年4月批准成立广东省新型储能创新中心,采取“公司+联盟”的模式运行;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由南方电网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珠海冠宇电池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投资成立,以打造“研发-测试-中试-实证”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创新主体为目标;2023年7月,广州产投集团联合广州发展、广州工控等产业集团和上市公司成立了广州储能集团,统筹推进广州储能产业投资开发,打造储能产业“链主”企业。

创新市场模式,激发储能市场新活力。“新能源+储能”的模式有效疏导了新型储能成本,加速储能市场化进程,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发电项目配置储能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2025年及以后首次并网的风电、光伏项目,要按照相应的比例、时长配置新型储能,随着更多“新能源+储能”应用顺利并网、积极入市,广东新型储能市场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峰谷电差价激发市场活力,截至2025年5月,广东省珠三角五市的峰谷电价差达到1.3664元/千瓦时,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较大的峰谷电价差让配储用户获利,有效提升了储能的经济性,激励了用户配储积极性。

区域协同布局,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集群,有效提高新型储能技术转化率。广东对新型储能产业进行统筹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极大提高了技术本地转化率。以深圳市为例,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缺等原因出现了制造业外迁的现象,珠三角地区成为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外迁主要承接地,东莞、惠州已成为新型储能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深圳市产业转移溢出效应突出,逐步形成深圳市与周边城市“总部+生产”的发展格局。为扩充产能,深圳市新型储能企业“迁移”基本都落在深圳市的辐射半径范围内,与总部关系紧密。这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相结合的模式,为广东储能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储能“出海”,开辟全球市场。广东储能企业正在构建“广东总部+海外基地+全球网络”的经营格局,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为储能企业出海提供了有力支持。《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新型储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广东储能产品、技术、标准、品牌和服务走向国际。同时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具有丰富的对外贸易经验,广东储能企业更早捕获到海外市场先机,前瞻性布局,抢占市场。广东省的储能企业在技术方面也抢在行业前列,这为产品顺利“出海”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如亿纬锂能已建成美国区域总部、马来西亚工厂、匈牙利工厂等海外基地,宁德时代、比亚迪、瑞浦兰钧等企业也通过海外建厂、技术合作、市场拓展等多种方式,加速全球布局。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启示

“十四五”以来,尤其是近两年来,京津冀三地各自相继出台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的实施方案/支持政策,从技术创新、场景应用、项目落地等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从三地政策关注重点来看,北京重点在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方面发力,天津大力支持独立储能电站建设,河北在电源侧、电网侧储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三地差异化发展趋势逐步显现。从目前三地产业发展来看,北京技术创新优势凸显,天津将储能纳入“制造业立市”战略,河北落地了多个新型储能国家示范项目,产业基础各具优势,资源禀赋充分互补,已具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基于长三角、珠三角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经验来看,对北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做强产业链头部链主企业。支持明星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提质升级。借鉴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储能集团等发展模式,发挥北京新型储能技术水平领先、金融环境优渥、能源央企聚集等优势,积极推动央企、市属国企、金融平台、产业联盟、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成立一体化合资公司,聚合各方优势,强化合作,实现储能企业在应用场景、协同研发以及资本等层面的融合发展。

二是强化京津冀三地政策协同。主动发挥北京在京津冀三地储能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牵引作用,联合津冀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新型储能产业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明确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共建应用场景、共享市场资源等合作方向。成立京津冀新型储能产业联盟,由三地分管部门牵头,联合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探索区域性标准、共享机制的试点,建立区域储能专利池,降低技术转化壁垒。推动应用场景共建,如京津冀虚拟电厂试点、共建京津冀储能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测产能布局等。布局京津冀储能回收网络,建立退役电池跨省溯源与梯次利用体系。

加强储能“出海”等专业服务赋能。充分发挥北京市专业服务优势,针对新型储能企业“出海”等需求,鼓励发展针对海外市场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调研、金融支持、法律法规、人才管理等专业服务,加快引育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的储能“出海”专业服务机构。依托中国(北京)国际储能产业展览会、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打造储能产业国际性展会品牌。

参考资料

1.《长三角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联合上海未来产业新型储能专委会等协会及企业联合编制

作者介绍

黄晓洁

中级经济师

长期专注研究新能源领域,深度参与北京市、区多项新能源领域重点项目的咨询工作,多次获得优秀咨询成果奖。

编辑:张 华
审核:刘 敏  

更多资讯

010-6336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