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Watch

北国咨观点

浅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与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关系

发布日期:2023-06-14

来源: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视察首都北京期间作出“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好”和“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的重要指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正式印发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集成电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并于2021年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规划”),明确提出打造“2441”高精尖产业发展体系。

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这既包括行业龙头企业,也包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2019年,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不断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进一步激活中小企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加速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养和高质量发展。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规划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数量超过五千家的发展目标。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8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41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60家。由此长远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与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壮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北京具有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优势和条件

一)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共有90余所高等院校以及上千个科研机构、1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97万在校大学生,拥有43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39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占全国院士总人数的52%和43%。北京的创新创业一直处于高活跃度,目前共拥有2.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天新产生约200家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长期稳居全国首位,创业投资金额约占全国三成。目前,北京拥有独角兽企业上百家,比2015年增加近2倍,持续领跑全国;北京新生代独角兽快速崛起,硬科技独角兽占比已近五成。北京市可以高效利用丰富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扶植“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不仅是落实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的需要,也是辐射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举措。

(二)金融资源要素密集

北京市既是全国金融监管部门所在地,也是总部型金融机构聚集地。2022年,北京市金融业完成增加值8197亿元,同比增加6.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9.7%,创下历史新高。金融街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金融资源的核心区,2022年区域金融机构资产总规模达到190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汇聚了1900多家金融机构,175家总部企业。同时,北京也拥有众多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为北京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北京市是全国资金结算清算中心,在资金流动规模、区域间资金流动总量、地区内资金流动总量等方面均处于全国第一,增速在全国也处于靠前位置。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以来平稳运行,上市公司数量已达到180余家,交易品种不断丰富,2022年率先实现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国债,已累计发行政府债券1.42万亿元。未来北京的金融生态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和丰富,对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有效推动科技发展和资本融通、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北京市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承诺制改革,在企业注册登记、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接入、行政审批许可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展,部分指标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居于前列。北京市在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双积分”信用管理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发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中国排名提升至全球第31位(2018年排名第46位)。北京作为全国标杆城市,财产登记、企业开办、中小投资者保护、合同执行、获得电力等5项指标均位列全球前30名。

二、“专精特新”企业与高精尖产业相互关联

高精尖产业指以重要科技突破和国家重要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稳定和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保障作用的技术领域,具备研究投资大、产出效率高、产品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等显著特征,“高”主要体现在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精”代表产业发展的质量,提供的是精品化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很高的品牌价值;“尖”体现站在全球竞争的顶尖位置,产品或技术、服务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依靠创新成果转化、合作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实现产品的精致性和特色化。由此可见,“专精特新”企业与高精尖产业具有共同的属性和特点,遵循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同规律,充分发挥北京市创新资源策源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完善优势,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径,是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也是改善传统产业、培育高精尖产业的要求,更是培育新产业、发展新模式的需要。

三、“专精特新”企业与高精尖产业发展相互作用

企业与产业发展具有同步效应,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能够加强产业控制力,培育优质企业能够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并进一步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全行业竞争力。只有具有活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市场的主体,是保就业稳增长的主力,是滋生培育大企业的重要沃土与基石。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中国产业及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之一。因此,要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应用研究、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实施强链补链计划,加速化解企业“卡脖子”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是加快我国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对北京而言,大力培育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是早日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

(一)企业强,则产业强

“专精特新”企业更加关注细分市场、深耕细分领域,创新能力较为突出,配套服务水平较高,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积极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围绕产业领域的薄弱环节,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补足短板,可以促进企业在专业领域不断做大做强,从而能够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自主可控,提高产业发展韧性、增强竞争力,产业结构也得以优化升级。此外,“小升规”、“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及领航企业构成了企业的梯次培育格局,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生机勃勃、足以抵御风险的多元化格局支撑。

据统计,北京市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的企业数量超半数,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占比上升至12%左右。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医药健康三大产业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收入增长贡献率合计超过80%。其中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增速居于首位,同比增长1.5倍;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持续对北京市产业提供稳定支撑作用,在2020年收入增长15%以上的基础上,保持了21%的快速增长态势。相比而言,在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所属行业中占比较低的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汽车行业,整个产业规模在十大高精尖产业中排名靠后。

(二)企业专,则产业精

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专业化代表企业的生产组织、运营管理等均遵循一定的规范,具有集中制造同类产品、提供相似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专业的设备、技术、工艺等开展生产经营,实现标准化的批量生产。聚焦“专精特新”企业价值链的关键核心环节,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聚焦并深耕产业链重要环节,为龙头企业提供核心关键零部件,从而推动产业往精细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企业在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与创新是推进产业专业化发展、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集创北方、华卓精科等多家行业优质企业被认定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在2021年大力推进的北方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形成北京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生物医药领域,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疫苗产业、检测试剂、临床创新等领域取得飞速突破,北京“专精特新”认定企业中,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相较而言,在“专精特新”领域占比较低的汽车产业受芯片短缺、产品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2021年产值在持平与负增长间波动,仍需进一步推动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加速行业专业化研发生产。

(三)企业精,则产业优

随着大数据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中小企业需要在三个维度上实现精细化发展。一是实现企业流程管控的科学化,对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流程进行全面精细化管理,实现过程管理的全环节控制,对重要流程与节点实行实时监控,对工艺、技术、装备、产品、服务进行全时把控;二是实现企业内部管控的精细化,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工作分配至岗、责任落实至人,同时构建分级响应机制,打造快速响应、高弹性管理的精细化管控平台;三是实现企业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合理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精细化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共识,打造上下认同的制度文化。总体来说,精细化包含了企业从制造到营销的完整闭环,如何利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提高精细化管理程度,不但关系企业健康有序地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更关乎产业的优质发展。

虽然“专精特新”企业规模为中小企业,但其业务规模处于细分领域靠前位置,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具有较大的竞争力。规模虽小,但在产业链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作用;领域虽细,但位居价值链上游,具有小配件蕴藏高科技、小产品发挥大作用、小企业支撑大企业等特点。因此,“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表明了在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深耕专业细分领域,提高自主创新水平,逐步走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而为了保持创新能力,“专精特新”企业往往采取“聚焦战略”、“差异化战略”,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与专业化程度,进而优化产业的研发与生产过程,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2021年,北京兴德通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德通”)被认定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也成为了首家获得国家认定的“专精特新”临床CRO(药物研发服务外包)企业。作为新药研发链上的关键环节之一,兴德通用精细化管理系统进行临床试验研发,串联临床实践研发流程中的信息流管理,以弥补传统信息系统中无法互联互通的缺陷。通过打造临床研发“云解决方案”,兴德通以临床研发项目管理技术为基础,结合了临床试验管理系统、中心随机化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处理、试验报告管理、标准化代码、药物警戒管理系统、病例报告管理系统等,通过自主形成分析报告,以克服由于精细化分工所带来的工作效率降低问题。此外,兴德通制定了详细的企业标准并公布于公司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提升药品临床试验标准与研发能力、保证测试成果科学可信、维护受试者的利益与安全。由此可见,“专精特新”企业在企业流程控制、内部管理、整体规范制度方面的精细化、专业化建设不仅可以带动其他企业提升精细化水平,更有助于推动产业健康优质发展。

四、相关建议

专精特新”企业以创新赢得市场,以专注铸造专长,是中小企业中的优秀代表,是北京市发展高精尖产业、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和推动力,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和增强产业竞争力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议北京市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提升优质服务,营造有利环境,帮助企业解决上市培育、人才引进、资源配置、融资支持等难点痛点问题,力争在扩大企业上市规模、人才引进数量、获得空间利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加快培育一批着力于细分领域、专注主业、创新水平高、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率齐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作者:谢晓华


 

更多资讯

400-66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