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加快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高地,是北京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重点分析日本筑波科学城通过“官产学”模式创新引领带动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以及对北京的启示。
一、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概况
日本筑波科学城建于1963年,是全球最早建设的大规模科学城之一。为解决筑波科学城科技创新机制僵化、科技成果产出不理想、社会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日本政府通过“官产学”模式,在创新资源集聚、高精尖产业培育、国际开放合作等方面深入推进机制变革并取得实效。目前,筑波科学城汇聚了30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来自140余国的高端人才,2万余名科研人员,培养了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物理、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丰厚成果。
图片来源:日本筑波市城市网站
图1 筑波科学城城市鸟瞰
二、日本筑波科学城“官产学”模式的核心经验
日本筑波科学城“官产学”模式即在政府主导下,科学城内的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构建紧密的合作网络,共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
(一)政府引导创新资源互联互通
加强与科学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筑波市分别与筑波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国立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构建起地方政府与科学城内大学、国立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显著促进多方主体联合研究。构建科研设施共享生态圈。政府支持搭建由六所核心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运营的筑波创新平台(TIA),建立包含15个公用科研设施群、500多台研究装置的共享设施网络,通过免费或者付费的形式供内外部用户使用科学设施,并举行各种培训课程,助力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催化科技中介组织成立。国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独立行政法人制度,促使科技成果从“体制内”向“体制外”流向转变。在此背景下,政府重点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成立科技中介机构——技术许可组织,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吸引知名企业在筑波设立研究机构,促进政府、产业界和学术机构间协同合作。
(二)政府赋能“高精尖”产业发展
完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日本政府相继实施“产业集群计划”和“知识集群计划”,将国家原有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中小企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打包”为产业集群政策,推动新企业创建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产业主体间的网络化合作。优化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特色产业,持续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设立筑波研究支援中心、筑波创业基地等产业化平台,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资金、场所和管理等方面帮助。支持科学城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在东京设总部、分支机构或风险投资等方式整合区域内外创新资源,促进新一轮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应用的良性循环。
(三)打造多元开放的国际人才与科技合作枢纽
支持打造国际一流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城注重产城融合,配备商场、百货、餐饮、酒店等设施和服务平台,为海外人才提供医疗教育、日常生活咨询服务等多维度支持与保障,营造国际化的生活氛围。积极开展国际科研项目合作与展示。政府联合高校及研究机构成立全球创新推进机构(TGI)等组织,通过国际会议、学术研讨、成果展示会等方式搭建跨国合作桥梁,推动前沿科技成果的展示与转化,有效提升科学城在生物医药、高能物理、纳米科学等领域国际影响力。
三、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创新举措对北京的启示
筑波科学城的“官产学”模式为北京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创新模式,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有益经验。
(一)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一是进一步激发在京科研机构活力。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聚焦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产业链痛点,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攻关,推动创新资源向高价值应用场景集中突破。二是推动在京科研设施开放共享。借鉴筑波创新平台(TIA)模式,以分级分类管理、开展操作培训等方式推动科研设施高效利用,以“共享模式”助力企业突破研发瓶颈。三是完善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借鉴筑波科学城科技中介机构设立经验,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引导、培育、扶持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与产业相匹配的科技中介机构,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保障。
(二)完善高精尖产业集群发展生态
一是充分发挥产业政策集成的重要作用。以未来产业为例,北京市已在脑机接口、新型储能等领域发布30余项措施,建议面向不同技术成熟度的未来产业分类施策,进一步完善发展政策,引育产业链上下游关键主体,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集群。二是持续加强“三城一区”协同联动。强化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前沿布局,推动怀柔科学城科技设施开放共享,推进未来科学城效用发挥,强化完善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在产业化落地、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成熟条件和配套支持,协同构建产业发展生态。
(三)持续深化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保障政策。坚持全球视野、引培并重,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全流程服务机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更完善、更安心的“舒适生活”保障支持,打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二是推进更加开放的国际科研合作。聚焦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领域,鼓励各类在京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并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加强与全球知名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三是打造更高层次的成果展示平台。借鉴筑波城公开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的做法,在中关村、怀柔科学城等区域建立更丰富的成果展示窗口,吸引全球投资伙伴。鼓励创新主体参与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活动,推动高质量合作项目落地,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介绍
刘佳宁
咨询师
主要从事科技创新领域研究,参与河南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期研究评估、怀柔区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等研究工作。
张伟捷
咨询师
长期专注科技创新领域,深度参与北京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北京市科技创新国际化、“三城一区”统筹联动与融合发展、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研究,完成多项研究报告、政策建议等咨询服务成果。
编辑:张 华
审核:孙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