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是全球科技革命发展大趋势下的发展脉络,如何将重大基础科研成果应用化、产业化成为全球各国的重要命题。2025年5月,《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联合9部门联合发布。《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科技服务业对于催生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实现京津冀三地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要把科技创新的“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在2025年5月,由科技部门主导,京津冀三地政府联合制定了《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着重提升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供给效率,贯通跨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继续优化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机制,标志着京津冀在科技服务协同创新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京津冀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历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以首都为核心、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支撑。该协同发展植根于京津冀三地资源禀赋互补、创新要素各异、地理区位相近的客观基础,将北京原始创新优势、天津智能制造优势,以及河北环京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结合在一起。其本质是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推进,以区域整体形态发展。
近十年来,京津冀地区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历经了从战略构想到机制深化、由点及面的渐进式演进过程。
战略构想期(2014—2015年)。科技服务业作为支撑创新生态的关键环节被列入了顶层设计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并明确提出了“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核心目标是科技服务业。框架构建期(2016—2019年)。自2016年以来,以中关村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平台陆续在天津、保定、雄安、秦皇岛等多个地方设立了“中关村系”创新研究中心,致力于构建“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系统。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政府陆续签署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服务合作的文件,积极探索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联合攻关和人才流动等协同机制。初步形成以首都为科技创新核心,辐射京津冀地区的科技服务协同网络节点。深度融合期(2020年—2024年)。作为中国第一家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于2020年6月正式成立,标志着京津冀科技服务业协同迈上了一个深度融合的新台阶。围绕“五群六链五廊”三地聚焦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推动政策互认、标准统一与服务贯通,科技服务业的跨区域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逐步形成科技服务业“北京研发—津冀转化”与“区域共性需求—协同服务供给”并行的双轮驱动新格局。
二、京津冀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现状
京津冀三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推动区域创新资源高效整合,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十多年来,京津冀地区科技服务业政策体系、平台建设、研发合作等多维度推进,三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合作逐步深入扎实,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加速期,技术研发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层次不断提高。从研发投资的视角来看,三地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从2013年的3.22%提升至2023年的4.27%。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研发经费平均占比。京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在2024年从技术转移的角度高达1.3万亿元,占全国五分之一,三地技术交易市场协同效能凸显,科技成果在区内转化势头迅猛。
二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合作逐步加深,科技服务业对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支撑作用显现。科技服务业围绕京津冀“五群六链五廊”的产业体系,在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同时,对接前沿技术,为重点产业链条的发展充分发挥了牵线搭桥的实效。随着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建设运行,科技服务业在促进发展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共促成重大项目落地34个,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120余项,推动三地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1.43万台,从基础研发、技术转移、工业设计到检验检测、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覆盖创新全生命周期环节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是作为区域协同创新的关键支撑,市场主体合作在促进科技服务协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底,北京累计完成直接投资4.9万次,累计向天津、河北地区投资2.3万亿元。此外,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各分支机构开始进入运营阶段,京津冀地区成果转化周期进一步缩短,区域内科创洼地得到填补,形成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尽管京津冀科技服务业协同在跨区域技术研发合作、产业创新合作与市场主体共建等多维度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长三角、珠三角等头部区域,当前科技服务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分布仍不均衡、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落差过大的局面仍未改变;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紧密,科技投入与创新驱动效果割裂的现象仍然普遍;科技服务协同成本偏高、高端要素共享不足、市场化服务生态尚待完善等结构性挑战仍然存在。未来,科技服务业如何赋能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跃升,仍是三地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京津冀科技服务业协同路径建议
基于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及其环境发展的现状,明确科技服务业的重点发力方向,紧跟科技服务行业前沿发展趋势,打造一个多要素联动、各方协同、产业融合的科技服务业集群。增强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协同创新能力、融合能力和转化能力,将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全国创新企业蓬勃发展、经济亮点不断涌现,并具有显著品牌识别度和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高地。
一是以服务区域特色产业体系为导向,加快形成专业化科技服务产业分工集聚。围绕京津冀现代产业体系“五群六链五廊”,着力布局优化培育与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匹配、可赋能的科技服务业领域,培育壮大概念验证、研发孵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小试中试产业化等全链条的科技服务能力,强化创新技术赋能,如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实现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与科技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助力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京津冀区域。
二是以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为核心,提高创新要素配置对科技服务的效率。依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北京研发—津冀转化”模式,加强京津冀三地跨区域产学研合作顶层设计,削减城际边界的负向影响,推动北京的高端研发资源向天津、河北延伸,共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研仪器共享、数据互通与成果跨区域转化。探索构建跨区域分工协作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将主导产业链与创新价值链相融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是以空间配置机制为牵引,加快形成空间网络布局科技服务资源。紧抓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机遇,探索构建“创新中心—发展组团—重点功能区—平台载体”跨区域四级联动体系,科技服务资源空间结构全面优化。优化完善跨区域技术市场交易、研发基础设施、科技人才流动等科技服务关键要素自由流通方面的政策,加快缩小三地创新资源缺口的步伐。
四是以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为动力,激发科技服务市场的创新活力。加快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畅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等跨区域科技成果产业化经营措施,确保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进程。建立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的协调机制,充分利用成果转化联盟和基金的作用,鼓励研发机构与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提升三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市场的活力。
五是依托科技创新服务联动机制,强化供需之间的精准对接能力。探求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整合科技资源信息、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的科技资源数据平台。探索建立科技服务业链条机制,实现对接、分工、协作。鼓励组建跨区域协同联盟,在科技服务业链条上,有效组织服务机构,推动京津冀三地有效对接、分工协作。
作者介绍
侯佳祺
中级经济师
长期专注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深度参与亦庄生产性服务业规划、亦庄重大项目谋划等重点项目的咨询工作。
编辑:张 华
审核:刘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