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Watch

北国咨观点

北国咨观点 | 浅谈产业园区更高效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5-04-30

来源: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区域集聚和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生态集聚区和服务资源集合体,是培育优质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专精特新企业以“配套专家”为定位,对产业生态体系的完整性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属性的园区要求更高。本文从分析园区产业特征、服务资源入手,探索拥有多要素集聚的产业园区如何提质增效,更精准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一、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

(一)技术持续创新

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技术壁垒构建,从而形成与产业链价值卡位的双向互动。通过聚焦细分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如关键材料、精密部件、核心算法),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差异化技术优势,嵌入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实现从“被动配套”到“战略依存”的角色升级。

(二)矩阵式的服务资源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矩阵式的服务资源支持,而非零散的服务。矩阵式服务资源指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能够获得系统化、综合性的支持服务。这种多维支持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专精特新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

(三)多层级系统性政策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要多层级的系统性政策支持,包括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扶持措施。这样的政策体系可以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覆盖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方面,形成有机支持网络,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资源共享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需要倡导资源共享,而非各自为营。资源共享不仅包括信息和技术的共享,还包括市场、人才和设备等各类资源的共享。通过建立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机制,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互补,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协同创新。

二、产业园区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优势及问题

(一)产业园区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集聚形成产业链协同优势,园区集聚关联性较强的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形成配套协作体系,显著降低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获取和市场开拓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二是集聚促进服务聚合,通常在产能资源集群地选址,通过园区载体整合上下游服务,聚合产业链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强化工业生态链竞争力。三是集聚为政府施策提供便利,政府及国资背景的园区具备资源整合优势,可以高效对接土地优惠、投资基金等政策支持,加速政策宣贯落地,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精准获取红利。四是集聚促进共享成为现实,专精特新企业规模较小,对于成本比较敏感,而园区拥有较大的空间及企业群体,通过集约化空间运营,搭建技术共享平台和公共服务设施,降低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及运营成本,推动创新协作与成果转化效率。


图1 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
图片来源:北国咨绘制

(二)产业园区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存在的问题

1.融通服务能级有待提升

一是服务功能缺位,园区往往缺乏专业化、常态化产业链对接平台,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势难匹配大企业需求。二是机制建设滞后,供应链共享、联合研发等机制缺失,制约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三是资源整合低效,产业要素配置分散,既未建立大企业订单释放与中小企业配套能力的数据对接通道,也缺乏跨企业资源池共享等创新模式,加剧资源流通壁垒。

2.服务资源供给不均衡

一是专业服务供给碎片化,园区针对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产业链资源整合、政策精准解读的高附加值服务供给不足,缺乏系统化、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包,专精特新企业被迫分散对接资源,服务获取效率低下。二是需求侧赋能体系缺位,现有政策过度聚焦资金补贴、人才引进等供给侧扶持,而市场需求对接、管理能力提升等需求侧服务稀缺。三是创新转化通道不畅,专利导航、技术交易、产品中试等产业化配套薄弱,专精特新企业新产品入市缺乏定制化推广机制,进入大企业采购目录存在系统性壁垒。

3.企业参与奖励政策机会少

一是政策触达机制低效,园区缺乏常态化政策宣贯与精准解读机制,专精特新企业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改造专项等政策申报条件、路径认知模糊;二是申报服务支撑缺位,缺少全流程政策申报辅导体系,对企业资质优化缺乏前置性培育,导致其可能因“硬指标不达标”错失政策红利;对研发费用归集、技术合同认定等专业支持短缺,导致其申报成本高、成功率低。

4.融资渠道存在拓宽空间

产业园区服务功能局限,过度依赖传统银企对接模式,股权融资、政策性融资工具(如专精特新专项贷)等多元渠道整合能力不足,融资路径狭窄;信息匹配低效,未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价值评估与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动态匹配的数字化平台,导致轻资产、高成长型企业难以突破银企之间“技术看不懂、风险算不清”的信息鸿沟。


图2 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图片来源:北国咨绘制

三、提升产业园区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

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需求,在产业园区内设立产业链对接平台,定期举办产业链对接会、供应链合作论坛等活动,帮助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供应链;建立供应链协同机制,推动与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生态;鼓励大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机会。例如,海尔在青岛产业园内开放智能家电供应链资源,设立“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为园区内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标准、质量检测共享平台及订单分包服务。

(二)优化服务资源获取服务

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政策解读、财税咨询、人力资源、法务合规等专业服务,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加强专利服务与创新支持,设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帮助企业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提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推动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例如,中关村科技园设立“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中心”,整合政策咨询、财税规划、法律合规等12类服务,引入德勤、金杜律所等第三方机构驻场,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包”。

(三)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定期举办政策宣讲会,提供政策解读服务,帮助专精特新企业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及时向发布政策的机构反馈,帮助调整和完善政策内容,推动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例如,上海张江科学城建立线下政策服务大厅与线上“政策计算器”,动态解读国家专项、上海市级政策(如“专精特新30条”),并设立“政策专员”一对一辅导申报。

(四)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对接平台

建设产融数字平台,整合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专利、订单数据、研发投入等信息,构建“技术流+数据流”信用评估模型,打通金融机构接口,实现融资需求智能匹配。设立“融资服务驿站”,引入银行、担保等第三方服务团队驻点,提供从政策解读、融资方案设计到合同签署的一站式服务,降低专精特新企业对接成本。例如,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园易融”平台,将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专利数量等数据纳入授信模型,联合银行推出“研发贷”,授信额度最高可达企业年研发费用的3倍,贷款利率下浮20%。对接大企业供应链金融,联合龙头企业推出“订单贷”,以企业签订的采购合同为信用背书,由园区提供风险缓释,银行快速放款。例如,上海张江科学城联合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为配套供应商提供“供应链票据贴现”服务,企业凭订单可获最长180天、利率4%以下的融资支持。

作者介绍

王昭文

咨询师

长期专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近年来参与多项北京市重大项目谋划、可研编制、参与专项项目评估,连续两年参与北京市国债项目统筹工作,参与多项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经信局、北京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委托的项目评估与规划咨询业务。

于书宇

高级经济师、咨询工程师(投资)

长期专注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等领域。深度参与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完成《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产业协作分工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报告》《北京市龙头企业在京津冀布局创新链产业链评估》等北京市重点课题研究工作,承担多项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经信局、北京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委托的政策研究和规划咨询业务。

李 欣

咨询师

长期专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领域的评估咨询、项目咨询及全过程管理,深度参与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医药健康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等领域的项目咨询及项目评估。

编辑:张 华

审核:王子强  

更多资讯

010-63363998